乌梅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:乌梅有敛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安蛔、止血、生津的功效,内服:煎汤,0.8-1.5钱;或入丸、散;外用:煅研干撒或调敷;有实邪者忌服,胃酸过多者慎服乌梅;感冒发热、咳嗽多痰、胸闷者......
功效与作用
乌梅的功效与作用:
乌梅有敛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安蛔、止血、生津的功效,内服:煎汤,0.8-1.5钱;或入丸、散;外用:煅研干撒或调敷;有实邪者忌服,胃酸过多者慎服乌梅;感冒发热、咳嗽多痰、胸闷者忌食乌梅;菌痢、肠炎初期忌食乌梅;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产前产后忌食乌梅。
1、乌梅治牛皮癣。乌梅入药属酸涩收敛药,一般用于脾虚久泻、脱肛不收等症。
2、乌梅温中安蛔,治中阳不振,脾胃虚寒,便溏尿清,腹痛肠鸣,四肢不温,舌苔薄白,脉虚缓,蛔虫从口中吐出,或由大便排出。理中安蛔汤(《万病回春》)
3、乌梅治鸡眼、疣(鱼鳞子)。 乌梅250 克用水煮烂,去核後浓煎成膏,加适量食盐、食醋调成稀糊,敷患处,每天一次。
4、乌梅清热安蛔,治虫积腹痛,不思饮食,食则吐蛔,甚则烦燥,厥逆,且有面赤,口燥,舌红,脉数身热等症。连梅安蛔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
5、乌梅治胆囊炎、胆结石。乌梅7 个,五味子、四川金钱草各 30 克,水煎服。
6、乌梅补益涩肠止泻。固肠丸(《证治准绳》)
7、乌梅治虚热消渴。乌梅味酸生津,故有生津止渴之功。治虚热消渴,可单用煎服,或与天花粉、麦冬、人叁等同用,如玉泉散。
8、乌梅敛肺化痰止咳,主治肺虚久咳。一服散(《世医得效方》)
9、乌梅治蛔厥腹痛,呕吐。蛔虫得酸则伏,乌梅极酸,具有安蛔止痛,和胃止呕的功效。适用於蛔虫引起的腹痛、呕吐、四肢厥冷的蛔厥病症。常与细辛、川椒、黄连、附子等同用,如乌梅丸。或乌梅7 个,苦楝树皮 (白色、较薄而软的一层) 6 克,甘草 6 克,水煎,睡前服,小儿酌减。
10、乌梅益气养阴,生津止渴,主治虚热烦咳,多饮,多尿,烦躁失眠等症。玉泉丸(《沈氏尊生书》)
11、乌梅治久泻,久痢。乌梅又能涩肠止泻痢。治久泻、久痢者,常与罂婴壳、诃子等同用,如《症治准绳》固肠丸。或乌梅炭15 克,捣碎後水煎服,每天三次。
12、乌梅治疗尿血:乌梅烧存性 研末 醋糊丸 梧子大.每服四十丸 酒下.(《本草纲目》)
13、乌梅治乾咳无痰,急、慢性咽喉炎。 乌梅一个,洗净含服,上、下午各一次。
14、乌梅治疗一切疮肉出: 乌梅烧为灰 杵末敷上 恶肉立尽.(《刘涓子鬼遗方》)
15、乌梅治肺虚久咳。乌梅酸涩收敛,能敛肺止咳。适用於肺虚久咳少痰或乾咳无痰之症。常与罂婴壳、杏仁等同用,如《世医得效方》一服散。
16、乌梅治疗小儿头疮 积年不差:乌梅肉 烧灰细研 以生油调涂之.(《太平圣惠方》)
乌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,乌梅敛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止血、生津、安蛔的功效,乌梅主治久咳;虚热烦渴;久疟;久泻;痢疾;便血;尿血;血崩;蛔厥腹痛;呕吐;钩虫病。
食用方法
乌梅的食用方法:
乌梅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8-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煅研干撒或调敷。
乌梅用药禁忌:有实邪者忌服,胃酸过多者慎服乌梅。感冒发热、咳嗽多痰、胸闷者忌食乌梅;菌痢、肠炎初期忌食乌梅。此外,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产前产后忌食乌梅。
乌梅虎杖蜜
功效:清热解毒,利胆止痛。适用于慢性胆囊炎、右上腹疼痛或不适等症。
材料:乌梅500克、虎杖250克、蜂蜜1000克。
做法:
1、将乌梅、虎杖洗净,水浸1小时再入瓦罐,加水适量,文火慢煎1小时,滤出头汁500毫升,加水再煎,滤出二汁300毫升备用。
2、将药汁与蜂蜜入锅中,文火煎5分钟,冷却装瓶。
用法:每次服1汤匙,饭后开水冲服,每日2次,3个月为1疗程。
乌梅蛋
材料:乌梅10个,鸡蛋1个。
做法:乌梅煎浓汤,打入鸡蛋煲熟。日食2次。
功效:治疗菌痢亦佳,用于肠炎、腹痛、腹泻、下痢、细菌性痢疾、非炎症腹泻。
乌梅茵陈蜜露
功效:清热利胆、缓急止痛;主治慢性胆囊炎属湿郁气滞者。症见右胁时痛,时发时止,饱含欠佳食后脘腹微胀,时恶有恶心欲吐,小便短少;胃酸多者不宜食用本品。
材料:乌梅60克、茵陈蒿30克、蜂蜜250克。
做法:
1、 将乌梅、绵茵陈(茵陈蒿)洗净水煎,然后复渣再煎,去渣,把两次煎出液和匀;
2、把蜜糖加入以上药液中,搅匀,放入瓷盆内,加盖文火隔开水炖三小时后,冷却备用。
乌梅茶
功效:降温解暑,去烦躁。
材料:鲜乌梅500克,白糖50克
做法:将乌梅洗净,加入白糖,置瓦罐中捣烂,加盖(留少许空隙投气),7天后用纱布绞汁,将汁置于锅中煮沸,辆后即可。
用法:常饮
乌梅饮子
功效:主治温疟,劳疟。
组成:乌梅7颗,桃心7茎,柳心7茎,葱白7茎,豆豉1合,甘草4分,柴胡4分,知母4分,大黄3分。
用法用量:上药各锉细,以童便两茶碗宿浸,明旦早煎2-3沸,去滓顿服,愈;未愈更作,服3服。
用药禁忌:忌海藻、菘菜。
来源:《外台》卷五引《集验方》。
乌梅桂圆饮
功效:益气养血,安神定眩。
材料:乌梅15克,当归10克,山药10克,酸枣仁10克,桂圆肉10克,白糖20克。
做法:将乌梅、当归、山药、酸枣仁四味加水400毫升,煮沸后改文火煮20分钟,滤去药渣,加入桂圆肉、白糖稍煮即成。
用法:每天1剂,分2——3次饮服用。
桂花乌梅汁
功效:烦躁时可多喝,还有生津去火之功效。
材料:乌梅、桂花、白糖
做法:
1、将一小把乌梅加入水中。
2、小火煮40分钟后,加入桂花、白糖。
3、放凉后,便成为桂花乌梅汁。
白糖乌梅粥
材料:大米100克,乌梅4枚、白糖1大匙。
做法:
1、将乌梅去核,洗净;大米淘洗干净,去除泥沙备用。
2、将乌梅、大米一同放入铝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置旺火上烧沸,再改用小火煮35分钟,然后加入白糖拌匀,即可装碗上桌。
功效:止泄止痛,生津止渴。
乌梅红糖茶
功效:收敛,止血。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。
材料:乌梅9克,红糖适量。
做法:将乌梅、红糖放入沙锅,加清水1大碗,煎至半碗,去渣饮用。
用法:每天2次,温热代茶饮服。
来源:民间验方。
乌梅甘茶
功效:生津止渴,敛肺止咳,涩肠安蛔。用于鼻咽癌、直肠癌。
材料:乌梅3枚、甘草3g、绿茶3g、冰糖10g。
用法:用开水冲泡乌梅、甘草、绿茶饮用。
乌梅绿豆饮
功效:具有滋阴清热、解渴生津之功效。
材料:乌梅25克,绿豆250克。
做法:做法将乌梅用沸水浸泡3分钟左右,取出切成小丁或片;绿豆用清水洗净后放高压锅中煮,待熟后取出,加入乌梅、冰糖,再煮10分钟即可。
用法:此汤可代茶饮,每周服用2-3次。体质虚寒、痛风者不宜。
乌梅乌贼散
功效:治脾虚、带下色白量多、老年妇女的赤白带。
材料:乌梅15克,乌贼骨30克,红糖20克。
做法:乌梅烧存性,研细末,乌贼骨煅存性研末,两末混合加入红糖即成。
乌梅膏
功效:促进消化,增进食欲,止痛。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酸缺乏症。可显著缓解和改善慢性胃炎常见的食欲减退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对牛皮癣的治疗有辅助作用。本品酸性,慢性胃炎分泌过多者忌用。
材料:乌梅2.5公斤。
做法:将乌梅洗净去核,加水煎,浓缩成500毫升膏状物,装瓶备用。
用法:每日3次,每次10克,温水冲服。
来源:《中医外科临证手册》。
乌梅甘草汤
方剂主治:肝气有余,肝血不足,以致胃气痛者。
药物组成:乌梅肉5个,甘草5钱。
处方来源:《医门八法》卷三。
金银乌梅茶
功效:去热解毒,消暑生津,夏天饮用可预防中暑。
材料:金银花、乌梅各15克,白砂糖100克。
做法:
1、将乌梅用开水浸泡30分钟,然后倒入锅内,加水1000毫升,用旺火烧开后,用小火煮30分钟后停火,晾凉,过滤去渣,约得乌梅液500毫升。
2、金银花用1000毫升开水浸泡30分钟,滤出金银花液。
3、将金银花液和乌梅液混合,加入白砂糖调匀。
4、将金银乌梅液放入冰箱冰镇,即饮即取。
乌梅散
功效:主治霍乱后,下痢不止,冷汗出,腹胁胀。
组成:乌梅肉22.5克(微炒) 黄连22.5克(去须,微炒) 熟艾22.5克(微炒) 赤石脂30克 当归22.5克(锉,微炒) 甘草90克(炙微赤,锉)附子22.5克(炮裂,去皮、脐) 阿胶30克(捣碎,炒令黄燥) 肉豆蔻30克(去壳)
用法:上药捣细罗为散。不计时候,以粥饮调下6克。每服1钱,以水1小盏,煎至5分,去滓放温,不拘时候服之。
来源: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