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:附子有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附子治肾脏虚积,冷气攻腹疼痛:天雄(炮裂、去皮脐)二两,茴香子(炒)、山芋、蜀椒(去目及口合者,炒出汗)各-两。上四味,捣罗为末,用......
功效与作用
附子的功效与作用:
附子有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附子治肾脏虚积,冷气攻腹疼痛:天雄(炮裂、去皮脐)二两,茴香子(炒)、山芋、蜀椒(去目及口合者,炒出汗)各-两。上四味,捣罗为末,用羊肾一对,切去皮膜细研,酒、面同煮成膏,候冷拌前药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温酒盐汤任下,空心食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天雄丸)
1、附子治中风厥冷:生附子一分 木香半分.上锉细.每服半钱 姜二片 煎服.(《普济方》附子散)
2、附子治阴毒伤寒 面青 四肢厥逆 腹痛身冷 一切冷气:大附子三枚(炮制 去皮、脐)为末,每服三钱,姜汁半盏,冷酒半盏,调服,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。(《济生方》回阳散)
3、附子治气虚头痛:大附子一枚、全蝎二枚(去毒)、钟乳粉二(三)钱半,上用附子剜去心、安全蝎在附子内,却以余附子为末,同钟乳粉面少许,水和作剂,包裹煨令熟,并为细末,葱涎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 空心食前,同椒盐汤下,一作散,葱茶汤下。(《澹寮方》蝎附丸)
4、附子治肾气上攻 项背不能转侧:大附子一枚(六钱似上者.炮 去皮、脐.末之).上每末二大钱 好川椒二十粒 用白面填满 水一盏半 生姜七片 同煎至七分 去椒入盐.空心服. (《本事方》椒附散)
5、附子治关格脉沉 手足厥冷:熟附子(童便浸)、人参各一钱 察香少许.上末 糊丸桐子大 麝香为衣.每服七丸 灯心汤下.(《医门法律》既济丸)
6、附子治吐利汗出 发热恶寒 四肢拘急 手足厥冷:甘草二两(炙)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(生用 去皮 破八片).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.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.(《伤寒论》四逆汤)
7、附子治头痛:附子(炮)、石膏(煅)等分.为末 入脑、麝少许.茶酒下半钱.(《传家秘宝方》)
8、附子治一切厥心痛 小肠、膀胱痛不可止者:附子一两(炮) 郁金、橘红各一两.上为末 醋面糊为丸 如酸枣大 以朱砂为衣.每服一九 男子酒下 妇人醋汤下.(《宣明论方》辰砂一粒丹)
9、附子治胸痹 寒气客在胸中 郁结不散:坚满痞急附子(炮 去皮、脐)、蓬莪术(煨)各一两 胡椒、枳实(麸炒)各半两.上为散.每服三钱 热酒调下.(《普济方》四温汤)
10、附子治元阳素虚,寒邪外攻,手足厥冷,大、小便滑数,小便白浑,六脉沉微,除痼冷,扶元气及伤寒阴毒:乌头、附子、天雄(并炮裂、去皮脐)等分。为租末,每服四钱,水二盏,姜十五片,煎八分,温服。 (《肘后方》三建汤)
11、附子治漏风汗出不止:附子一两半(炮裂 去皮、脐) 蜀椒(去目并闭口 炒出汗)半两 杏仁(去皮、尖、双仁 炒出汗)半两 白术二两.上四味 锉如麻豆大 以水五升 煮至二升 去滓.分温四服 日三夜一. (《圣济总录》附子汤)
12、附子治风湿痹皮肉不仁,骨髓疼痛不可忍者:天雄(炮裂,去皮脐)、附子(炮裂、去皮脐)各一两,桂(去粗皮)一两半,干姜(炮)三两,防风(去叉)三两。 上五味,为细末,炼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温酒下,日三夜一。 (《圣济总录》天雄丸)
13、附子治肾脏虚积,冷气攻腹疼痛,少力,行步难,不思饮食:天雄(炮裂、去皮脐)二两,茴香子(炒)、山芋、蜀椒(去目及口合者,炒出汗)各-两。上四味,捣罗为末,用羊肾一对,切去皮膜细研,酒、面同煮成膏,候冷拌前药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温酒盐汤任下,空心食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天雄丸)
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,附子有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的功效,有主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泻厥逆,肢冷脉微,心腹冷痛,冷痢,脚气水肿,风寒湿痹,阳痿,宫冷,虚寒吐泻,阴寒水肿,阳虚外感,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。
食用方法
附子的食用方法:
附子用法用量:3——15g 。回阳救逆可用18——30g。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。
附子用药禁忌:不宜与半夏、瓜蒌、天花粉、贝母、白蔹、白及同用。本品毒性差别很大.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, 均可引起中毒反应。
附子汤
功效:温经助阳,祛寒除湿,治阳虚寒湿内侵,身体骨节疼痛,恶寒肢冷,苔白滑,脉沉微。
组成:附子15克(炮) 茯苓9克 人参6克 白术12克 芍药9克
用法:上五味,以水600毫升,煮取300毫升,去滓,温服100毫升,日三服。
来源:《伤寒论》。
补益附子丸
功效:主治虚劳漏精。
处方:附子(炮裂,去皮脐)、龙骨、牛膝(酒浸,切,焙)、肉苁蓉(酒浸, 切,焙)、巴戟天(去心)各等分。
制法: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用法用量:每服20丸,空心、日午温酒盐汤任下。以知为度。
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九十一
桂枝附子汤
组成:桂枝三两45g(去皮) 甘草二两30g(炙) 生姜三两45g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 附子一枚15g(炮)
用法:上药五味,以水1800毫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分三次温服。
现代用量:桂枝(9克) 生姜(9克) 大枣(3枚) 甘草(6克) 附子(3—6克)
功效:祛风除湿,温经散寒,主治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。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、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。
来源:《伤寒论)。
桂枝附子汤
功效:治伤寒八九日不解,风湿相搏,身体烦疼。
处方:桂枝(三钱) 附子(炮.去皮脐.三个) 甘草(二钱)
用法与用量:上作一服,水二钟,生姜三片,煎至一钟,不拘时服。活人书有芍药大枣。
来源:明·方贤著《奇效良方》
大黄附子汤
功效:温里散寒,通便止痛,主治寒积里实证,腹痛便秘,胁下偏痛,发热,手足厥冷,舌苔白腻,脉弦紧。(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、急性肠梗阻、睾丸肿痛、胆绞痛、胆囊术后综合征、慢性痢疾、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。)
来源:《金匮要略》
组成:大黄(9克) 附子(12克) 细辛(3克)
用法;水煎服。
方论:方中附子、细辛温经散寒,大黄泻下通便。三味合用,共成温经散寒,通便止痛之功。
禁忌: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。
附子牛肉
功效:补肾壮阳。适用于肾阳虚衰而致腰膝冷痛,遗尿等症。
材料:精牛肉100克,附子10克,料酒25克,精盐4克。
做法:牛肉洗净,切小块,附子同放瓦罐内,加料酒,勿放水。以纸封罐口,隔水文火炖8-10小时,稍冷却,沥出牛肉汁,略放精盐调味。
附子丸
功效:主治三十年心痛。
组成:人参2两,桂心2两,干姜2两,蜀附子2两,巴豆2两。
用法: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大豆大。食前服3丸,每日1次。
来源:《医心方》卷六引《深师方》。
附子丸
功效:主治骨极。
组成:附子2两(炮裂,去皮脐),肉苁蓉2两(酒浸1宿,刮去皱皮,炙令干),补骨脂1两(微炒),鹿茸1两(去毛,涂酥炙令黄),杜仲1两(去粗皮,炙令黄,锉),黄耆1两半(锉),五味子1两,牛膝1两(去苗),薯蓣1两,山茱萸1两,酸枣仁1两,芎?3分,柏子仁1两,肉桂1两半(去皱皮)。
用法: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。
来源:《圣惠》卷二十六。
附子理中汤
功效:治中寒中湿,呕逆虚弱。
处方:人参、白术、干姜(炮)、附子(炮.去皮脐),各二钱;炙甘草,一钱。
用法与用量:上作一服,水二钟,生姜五片,煎至一钟,食前服。如血少加当归(一钱),同煎服。
来源:明·方贤著《奇效良方》
附子饮
方剂功效:补暖调气。
方剂主治:少年服冷药太过,风冷腰脚疼痛不随。
药物组成:附子1枚(炮裂,去皮脐),牛膝(酒浸,切,焙)3分,防风(去叉)1两,羌活(去芦头)1两。
制备方法: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用法用量:每服5钱匕,水1盏半,煎至8分,去滓温服,早、晚食前各1次。
处方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八。
附子猪肚汤
功效:温肾壮阳,祛寒止痛、通血脉、逐寒湿、补虚损。治体虚腰痛、四肢寒湿痹痛、双膝冷痹、腰重坠、移动不灵等症。
材料:熟附子15克,猪肚250克,食盐适量。
做法:将熟附子去皮、研末,猪肚洗净,将熟附子、猪肚加水煮2小时,用食盐调味饮汤吃猪肚,可分几次食用。
麻黄附子汤
功效:温阳利水,治真阳虚衰。
组成:麻黄4.5克,附子9克,乌豆30克,车前子12克,甘草5克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3次。
来源:潘石言方。
人参附子汤
功用:回阳救逆,大补元气,散寒止痛,主治气滞寒凝所致的晕亡阳虚脱,肢冷脉微,散寒止痛。
组成:人参15克 附子10克
用法:附子10克加入水500ml,先在火上煎30分钟以上,小火熬至附子药水无麻感觉(用筷子到药水蘸一下,用舌尖尝一下),再加入人参15克,小火熬10分钟后就可以。
来源:《正体类要》。
附子茶
功效:回阳救逆,散寒除湿,主治阴盛格阳,大汗亡阳,吐利厥逆、心腹冷痛、脾泄冷痢、脚气水肿;阴毒寒疝;中寒中风;风湿麻痹;久漏冷疮;阳痿。
材料:制附子1.5g、红茶3g。
用法:先将附于置于200ml水中煎煮至水沸后30分钟,再泡茶饮用。冲饮至味淡。
来源:《纲目》。
附子散
功效:主治阴毒伤寒,唇青面黑,身背强,四肢冷,妇人血室痼冷沉寒,赤白崩漏,脐腹疠痛。
组成:附子23克(炮裂,去皮) 桂心15克 当归15克(锉,微炒) 干姜7.5克(炮裂,锉) 半夏7.5克(汤洗七次去滑) 白术15克
用法:上药捣筛为细散。每服9克,以水300毫升,加生姜4克,煎至180毫升,去滓,不计时候,热服。衣覆取汗。如一小时后仍未出汗,再服。
来源:《类证活人书》卷十六。
附子散1
方剂主治:腰痛强直,不能俯仰,及筋脉拘急。
药物组成:附子1两(炮裂,去皮脐),牛膝3分(去苗),杜仲1两(去粗皮,炙微黄,锉),羌活1两,桂心半两,当归1两半(锉,微炒),防风2两(去芦头),延胡索1两。
制备方法:上为粗散。
用法用量:每服4钱,以水1中盏,加生姜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温服。
处方来源:《圣惠》卷四十四。
附子散2
方剂主治:(匿虫)齿,齿龈紫黑,皴痒臭烂。
药物组成: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分,升麻1分,桂(去粗皮)1分,细辛(去苗叶)1分,麻黄(去根节)1分,人参1分,干姜(炮)1分,黄芩(去黑心)1分,甘草(炙,锉)1分,当归(切,焙)1分。
制备方法:上为散。
用法用量:每用少许,贴齿龈上,日3-5遍。咽津不妨。
处方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一九。
附子散3
处方:附子(炮)、官桂、当归、白术,各二钱半;干姜(炮)、半夏曲,各二钱。
功效:治阴证伤寒,唇青面黑,身背强痛,四肢厥冷;及诸虚寒沉寒。
用法:上作一服,水二钟,生姜五片,红枣二枚,煎至一钟,食前服。
来源:明·方贤著《奇效良方》
附子散4
方剂主治:冷热痢,腹痛不能饮食。
药物组成:附子1两(炮裂,去皮脐),黄连1两(去须,微炒),龙骨1两,当归3分(锉,微炒),地榆1两(锉),木香半两。
制备方法:上为细散。
用法用量:每服2钱,以粥饮调下,不拘时候。
处方来源:《圣惠》卷五十九。
附子散5
功效:主治小儿脱肛。
组成:附子30克(生,去皮、脐) 龙骨30克
用法:上药捣细罗为散。每用散3克,敷在肛上,挼按令入,频频用之,以愈为度。
来源: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九十二。
附子散6
方剂主治:伤寒柔痓,身体强直,汗出不止,腹内急痛。
药物组成:附子(炮裂,去皮脐)半两,干姜(炮)半两,甘草(炙,锉)半两,桂(去粗皮)半两,人参半两。
制备方法:上为散。
用法用量:每服2钱匕,以姜粥饮调下,不拘时候。
处方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二十八。
附子散7
功效:止疼痛,主治白虎风。
组成: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两,虎脑骨(酥炙令黄)1两,桂(去粗皮)1分。
用法:上为散。每服1-2钱匕,温盐酒调下,空心、午时各1服。
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十。
附子散8
方剂主治:中风,失音不语,气厥无脉,手足拘急。
药物组成:附子1两(炮裂,去皮脐),细辛、干姜1两(炮裂,锉),甘草1两(炙微赤,锉),桂心1两,麦门冬1两(去心),独活1两,当归1两,白术1两。
制备方法:上为散。
用法用量:每服4钱,以水1中盏,煎至6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处方来源:《圣惠》卷十九。
附子散9
功效:主治疠疡风,斑驳如白瘕。
组成:附子半两(去皮脐),硫黄半两(细研),苍耳1握(阴干)。
用法:上为细散。用米醋调,先以布揩其上赤,即以药涂之,干即更涂之。
来源:方出《圣惠》卷二十四,名见《圣济总录》卷十八。
沉香附子丸
功效:主治妇人腰下冷气块,并月水不通。
处方:沉香、附子、官桂、当归、川芎、五灵脂、木香。
制法:上为细末,醋糊为丸。
用法:每服30丸,食前以米饮送下。
来源:《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》卷一
附子养气汤
功效:壮脾养气,止呕进食,主治丈夫元脏气虚,真阳耗散,两耳常鸣,脐腹冷痛,头眩目晕,四肢倦怠,小便滑数,泄泻不止。
处方:附子3两(炮裂,水浸,去皮脐,切片),人参(切片)1两,白术(纸裹煨,切片)1两,白茯苓(去皮)1两(切),木香半两(纸裹,炮裂)。
用法用量:加味四柱散(《易简》)、附子降气汤(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四)。
来源:《简易方》引叶氏方(见《医方大成》卷三)
猪肾煨附子
功效:补肾益精。适用于肾阳虚之腰痛、腰以下冷、遗精阳痿、耳鸣耳聋、小便频数。
原料:猪肾1对 熟附子末3克
制作:将猪肾1对,切开去膜,入熟附子末,湿棉纸裹煨熟。
用法:空腹食,每日1次。
来源:《中国药膳学》
丁香附子散
药物组成:附子1两,母丁香49个,生姜半斤(取自然汁半碗)。
方剂主治:脾胃虚弱,胸膈痞块,吐逆不止。
制备方法:用附子钻孔四十九,以丁香填孔内,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;又用大萝卜1个,取1穴子,入附子又填内,将萝卜盖之,又用文武桑柴火烧香熟为度,取出,切附子作片子,焙干,捣为细末。用法用量:每服1钱,米汤1盏调下,每日3次。
处方来源《宣明论》卷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