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柏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:黄柏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除骨蒸清虚热的功效,但脾胃虚寒者,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,治小儿热痢下血:黄檗(黄柏)半两,赤芍药四钱。上同为细末,饭和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食前......
功效与作用
黄柏的功效与作用:
黄柏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除骨蒸清虚热的功效,但脾胃虚寒者,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,治小儿热痢下血:黄檗(黄柏)半两,赤芍药四钱。上同为细末,饭和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食前米饮下,大者加丸数。(《阎氏小儿方论》)
1、治伤寒身黄,发热:肥子十五个(擘),甘草一两(炙),黄柏二两。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。(《伤寒论》栀子柏皮汤)
2、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:黄檗(黄柏)一斤,黄连一升,栀子二十枚。上三味,细切,以水五升,渍一宿,煮三沸,服一升,一日一夜令尽。呕者加橘皮一把,生姜二两。(《千金翼方》)
3、治下阴自汗,头晕腰酸:黄柏三钱,苍术四钱,川椒三十粒,加水2000毫升,煎至600毫升。每次100毫升,一日三次,二日服完。〔《中级医刊》(3)∶177,1966〕
4、治时行赤目:黄檗(黄柏),去粗皮,为末,湿纸包裹,黄泥固,煨干。每用一弹子大,纱帕包之,浸水一盏,饭上蒸熟,乘热熏洗。一丸可用三、五次。(《眼科龙木论》五行汤)
4、治小儿蓐内赤眼:黄檗(黄柏),以乳浸,点之。(《小品方》)
5、治口疳臭烂:黄檗(黄柏)五钱,铜绿三钱。共为未掺之,去涎,愈。(《小品方》)
6、治白淫,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:黄檗(黄柏)一斤(放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),真蛤粉一斤。上为细末,滴水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一百丸,空心酒下。(《素问病机保命集》珍珠粉丸)
7、降阴火、补肾水:黄檗(黄柏)(炒褐色)、知母(酒浸,炒)各四两,熟地黄(酒蒸)、龟板(酥炙)各六两。上为末,猪脊髓、密丸。服七十丸,空心盐白汤下。(《丹溪心法》大补丸)
8、治小儿重舌:黄檗(黄柏),以竹沥渍取,细细点舌上。(《千金方》)
9、治小儿脓疮,遍身不干:黄檗(黄柏)末,入桔矾少许掺之。(《简便单方》)
10、治口中及舌上生疮:捣黄檗(黄柏)含之。(《千金方》)
11、治痢疾:黄柏300克,翻白草450克,秦皮300克。将翻白草、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,共水煎两次,合并煎液,用文火浓缩成膏状,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,搅匀,低温烘干,研细粉。每服一、二克,日三次。(辽宁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12、治小儿热泻:黄檗(黄柏),焙为末,用米汤和丸粟米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米汤下。(《十全博救方》)
13、治小儿热痢下血:黄檗(黄柏)半两,赤芍药四钱。上同为细末,饭和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食前米饮下,大者加丸数。(《阎氏小儿方论》)
14、治筋骨疼痛,因湿热者:黄檗(黄柏)(炒)、苍术(米泔浸、炒)。上二味为末,沸汤入姜汁调服。二物皆有雄壮之气,表实气实者,加酒少许佐之。(《丹溪心法》二妙散)
15、治消渴尿多能食:黄檗(黄柏)一斤,水一升,煮三、五沸,渴即饮之,恣饮数日。(《独行方》)
16、治唇疮痛痒:黄檗(黄柏)末,以野蔷薇根捣汁调涂。(《圣济总录》)
17、治肺壅,鼻中生疮,肿痛:黄檗(黄柏)、槟榔等分。捣罗为末,以猪脂调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18、治奶发,诸痈疽发背及妒乳:捣黄檗(黄柏)末,筛,鸡子白和,厚涂之。干,复易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19、治痈疽肿毒:黄檗(黄柏)皮(炒)、川乌头(炮)等分。为未调涂之,留头,频以米浴泔润湿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20、治热甚梦泄,怔忪恍忽,膈壅舌干:黄檗(黄柏)(去粗皮)一两。捣罗为末,入龙脑一钱匕,同研匀,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一丸至十九丸,浓煎麦冬汤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清心丸)
21、降心火,益肾水:黄檗(黄柏)三两,砂仁一两半,甘草一两。上为细末,稀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用肉苁蓉半两,切碎,用酒一大盏,浸一宿,次日早空心煎三、四沸,去滓,以清酒送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封髓丹)
22、治小儿脐疮不合:黄檗(黄柏)末涂之。(《子母秘录》)
23、治男子阴疮损烂:一、煮黄檗(黄柏)洗之,又白蜜涂之。二、黄连、黄檗(黄柏)等分,末之,煮肥猪肉汁,渍疮讫,粉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,黄柏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除骨蒸清虚热的功效,黄柏主治湿热痢疾、泄泻、黄疸;梦遗、淋浊、带下;骨蒸劳热,盗汗;以及口舌生疮;目赤肿痛;痈疽疮毒;皮肤湿疹。
食用方法
黄柏的食用方法:
黄柏用法用量:煎汤,3-12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,或煎水浸洗。
黄柏用药禁忌:黄柏苦寒伤胃,脾胃虚寒者,如脾虚泄泻,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。
黄柏饮
功效:主治鼻中热气生疮,有脓臭兼有虫。
组成:黄柏2两(去粗皮)。
用法:上以冷水浸1-2日,绞取浓汁1盏服之。
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一六。
黄柏酒
功效:消炎、止疼,主治化脓性中耳炎。
组成:黄柏30克,40%酒精150毫升。
制法:将上药切薄片,置容器中,加入40%酒精(或以浸泡药面为宜),密封,浸泡24小时,用滤纸过滤备用。
用法:先将患耳用双氧水擦洗干净,试干,取黄柏酒少许滴入耳内,每日清1—2次。
来源:《中药制剂汇编》。
黄柏膏
功效:主治眼暴赤涩痛。眼翳。
组成:黄柏1两(去粗皮,为末),蛇蜕(微炒,细研为末)1两。
制法:上用醋浆水3盏,于铜器内煎1盏,稀稠似乳,绵滤待冷,瓷盒盛。
用法:点眼大眦。
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一○四。
黄柏散
功效:主治口糜生疮。
组成:黄柏(蜜涂,炙千,去火毒) 白僵蚕(直者,置新瓦上,下以火焙至丝断,去火毒)各等分
用法:上二味,捣为细散,掺口内及舌上,有涎吐出。
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一七。
黄柏散
功效:主治天泡疮,肿起白泡,小如绿豆大,大如蚕豆大。连片而生,或生头顶,或生耳前后。
组成:黄柏1块。
制法:猪胰涂,炙酥,为末。
用法:湿者干掺;干者,麻油调搽。
来源:《医学心悟》卷四。
黄柏散
功效:主治湿癣痒不可忍。
组成:黄柏(去粗皮)1两,黄连(去须)1两,胡粉(研)1两,雌黄(研细)半两。
制法:上为散。
用法:先以米泔清洗净,拭干敷药,1日2-3次。
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三七。
黄柏散
功效:主治小儿头面身体生疮,热痛。
组成:黄柏2两(锉),水银半两,苦参3两(锉),黄连1两(去须)。
制法:上为散,以猪脂和搅乳,入研水银星尽。
用法:每使,先用温清洗疮令净,拭干敷之,日3次。
来源:《圣惠》卷九十。
黄柏散
功效:主治打扑伤损筋骨折,及跌扑疼痛。
组成:黄柏1斤,半夏半斤。
制法:上为细末。
用法:每用半两,生姜自然汁调如稀糊,以鹅翎敷之,用纸靥贴,如干再敷。先用绢帛封缚,次用杉木扎定,良久痛止,即痒觉热,乃是血活,即得筋骨复旧,轻者3-5日即愈,重者不过旬月。干,频上姜汁尤佳。
来源:《普济方》卷三○九。
黄柏散
功效:治手足皮枯,则为水窠,或痒如疥癞,及雁来疯。
组成:胡椒5钱,黄柏4钱,黄连4钱,防风4钱,大枫肉2钱,枯矾2钱,大茴香3钱,花椒3钱,雄黄5分,硫黄5分,槟榔2枚,斑蝥10个,潮脑1钱5分。
制法:上为末。
用法:腊猪油调搽。如麻木者,亦可擦其痒;搔破擦之则皮自然如旧矣。
来源:《疡医大全》卷二十八。
黄柏汤
功效:主治小儿夏月外感寒邪,迫使热气内入肠胃,下痢赤白,状如鱼脑,壮热头痛,手足烦。
组成:黄柏 黄连 白头翁(一作白蔹) 升麻 当归 牡蛎 石榴皮 黄芩 寄生 甘草各6克 犀角 艾叶各3克
用法:上十二味,哎咀。以水600毫升,煮取240毫升,百日至二百日小儿,一服40毫升,二百余日至一岁小儿,一服50毫升。
来源: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五。
黄柏丸
主治:痢下黄赤水,或黄赤脓,四肢烦,皮肤冷。
组成:黄柏(去粗皮)30克 黄连(去须,炒)60克 熟艾15克 黄芩(去黑心)30克
用法:上四味,捣罗为末。用白蜜90克炼熟,加醋30克溶化,人前药末和捣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30丸,空腹时用米饮送下,日服二次。
来源: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五。
黄柏苍术丸
功效:清热燥湿。主治湿热下注之肛门湿疹等。
组成:黄柏(炒)、苍术(米泔浸炒)各等份。
制法:上二味共研细末。
用法:每服3—5g,‘亦可作汤剂水煎服。
黄柏苍术汤
功效:治慢性湿疹。
处方:黄柏9克,苍术9克,蒲公英9克,滑石15克,龙胆草15克,生地15克。
用法:水煎服。
来源:《中医皮肤病学简编》
黄柏升麻汤
功效:泻火散热,主治口臭生疮。
组成:黄柏、升麻、甘草(生)各15克。
用法:上药切,水750毫升,煮取250毫升,入地黄汁毫升,再煎至250毫升。分2次服。
滑石黄柏散
功效:清热利湿。适用于湿热腹泻者。
组成:滑石、黄柏、甘草各10克。
制作:上药共研细末。
用法:每日3次,每次服3克。
蚕砂黄柏汤
功效:清利下焦湿热。
组成:生蚕砂30克,生黄柏30克。
用法:上为末,每服9克,空腹用开水调下。
黄柏薏苡仁粥
功效:治疗遗精湿热下注型:遗精频作、或尿时精液外流,心烦少寐,口苦,小便热赤不爽,小腹及阴部作胀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材料:黄柏10克,萆解10克,薏苡仁20克,粳米100克。
做法:先将黄柏、萆解煎取汁,再与薏苡仁、粳米同煮粥,粥熟调入冰糖适量,稍煮片刻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