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苓--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

猪苓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:猪苓有利水渗湿的功效,猪苓能治小便不利、水肿、泄泻、淋浊、带下,但无水湿者忌服猪苓,猪苓治呕吐而病在膈上,思水者:猪苓、茯苓、白术各等分。上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......

功效与作用

猪苓的功效与作用
  猪苓有利水渗湿的功效,猪苓能治小便不利、水肿、泄泻、淋浊、带下,但无水湿者忌服猪苓,猪苓治呕吐而病在膈上,思水者:猪苓、茯苓、白术各等分。上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猪苓散)
  
  1、猪苓治肠胃寒湿,濡泻无度,嗜卧不食:猪苓(去黑皮)半两,肉豆蔻(去壳,炮)二枚,黄柏(去粗皮,炙)一分。上三味捣罗为末,米饮和丸,如绿豆大,每服十丸,食前熟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猪苓丸)
  2、猪苓治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碎)各一两。上五味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纳阿胶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猪苓汤)
  3、猪苓开腠理,治淋、肿、脚气,白浊。带下,妊娠子淋,小便不利。《纲目》
  4、猪苓主截疟,利水道。《本经》
  5、猪苓淡渗,气升而又能降,故能开腠理,利小便,与茯苓同功,但入补药不如茯芩也。《纲目》
  6、猪苓味淡,淡主于渗,入脾以通水道,用治水泻湿泻,通淋除湿,消水肿,疗黄疸,独此为最捷,故云与琥珀同功。但不能为主剂,助补药以实脾,领泄药以理脾,佐温药以暖脾,同凉药以清脾,凡脾虚甚者,恐泄元气,慎之。《药品化义》
  7、猪苓治呕吐而病在膈上,思水者:猪苓、茯苓、白术各等分。上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猪苓散)
  8、猪苓,苦以泄滞,甘以助阳,淡以利窍,故能除湿利小便。《用药心法》
  9、猪苓解伤寒温疫大热,发汗,主肿胀,满腹急痛。《药性论》
  10、猪苓治通身肿满,小便不利。用猪苓五两,研为还想,每服一匙,熟水送下。一天服三次。
  11、猪苓,行水之功多,久服必损肾气,昏人目。《本草衍义》
  12、猪苓治子淋:猪苓五两。捣筛,以白汤三合,和方寸匕为一服,渐至二匕,日三夜二,尽,不瘥,宜转下之,服甘遂散。(《小品方》)
  13、猪苓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,小便不利,微渴引饮:猪苓五两,末,以熟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子母秘录》)
  14、猪苓治痃疟不分新久:猪苓一两,茯苓五钱,柴胡四钱,半夏三钱,甘草一钱,生姜三片,大枣二枚。水三碗,煎一碗。未发前服,渣再煎,发后服。(《方脉家宝》)
  15、猪苓治伤寒口渴。用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滑石、阿胶各一两,加水四升,煮成二升。每服七合。一天服三次。此方名"猪苓汤"。
  16、猪苓治年壮气盛,梦遗白浊:半夏一两,猪苓一两。上半夏锉如豆大,猪苓为末。先将半夏炒令黄色,不令焦,地上去火毒半日,取半夏为末;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,如桐子大,更用余猪苓末拌丸,使干,入不油砂瓶中养之。每服四十丸,空心温酒盐汤下,于申未间冷酒下。(《济生方》猪苓丸)
  
 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,猪苓有利水渗湿的功效,猪苓主治用于小便不利,水肿,泄泻,淋浊,带下。

食用方法

猪苓的食用方法
  猪苓用法用量:煎汤,2——4钱;或入丸,散。
  猪苓用药禁忌:无水湿者忌服猪苓。
  
  猪苓汤
  功效:滋阴清热利水。
  主治:水热互结,邪热伤阴所致的发热,渴欲引水,或下利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。
  组成:猪苓(去皮)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(碎)各9克
  用法:以水800毫升,先煮四味,取400毫升,去津,入阿胶烊消,分二次温服。
  方论:方中以猪苓,茯苓渗湿利水为君;滑石,泽泻通利小便,泄热于下为臣,君臣相配,既能分捎水气,又可疏泄热邪,使水热不致互结;更以阿胶滋阴为佐,滋养内亏之阴液。诸药合用,利水而不伤阴,滋阴而不恋邪,使水气去,邪热清,阴液复而诸症自除。
  来源:《伤寒论》。
  
  猪苓丸
  组成:白术2两,猪苓3两,泽泻3两,茯苓2两5钱,肉桂3钱,槟榔2两,木通2两,干葛2两,甘草3钱。
  制法: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弹子大。
  用法:灯心汤化下。
  来源:《痘疹传心录》卷十七。
  
  猪苓散1
  功效:健脾利水,主治呕吐,膈上有停饮,吐后欲饮水。
  组成: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。
  用法:上三味,杵为散。每次6克,温开水调服,每日三次。
  异名:三物猪苓散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一)。
  来源:《金匮要略》卷中。
  
  猪苓散2
  功效:主治时气,但谵语烦躁不安。
  组成:猪苓3分(去黑皮),白鲜皮3分,泽泻3分,赤茯苓3分,大青3分,麦门冬1两(去心,焙),川大黄3分,甘草半两(炙微赤,锉)。
  制法:上为散。
  用法:每服3钱,以新汲水调下,不拘时候。
  来源:《圣惠》卷十五。
  
  猪苓散3
  功效:主治热病,狂言烦渴。
  组成:猪苓1两(去黑皮),白鲜皮3分,龙胆半两(去芦头),泽泻1分,赤,茯苓3分,麦门冬1两(去心,焙),黄芩半两,人参3分(去芦头),甘草3分(炙微赤,锉)。
  用法:上为散。每服5钱,以水1盏,煎至5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  来源:《圣惠》卷十七。
  
  黄芩滑石汤
  功效:主治湿温病,身疼痛,口不渴,或渴不多饮,汗出热解,继而复热,舌苔淡黄而滑,脉缓。
  组成:黄芩9克 滑石9克 茯苓皮9克 猪苓9克 大腹皮6克 白蔻仁3克 通草3克
  用法:用水1.2升,煮取400毫升,滓再煮取200毫升。分三次温服。
  方解:本方以黄苓苦寒清热燥湿,滑石,茯苓皮,通草,猪苓清利湿热,白蔻仁,大腹皮化湿利水,兼以畅气,使气化则湿化。众药合用,则湿祛热清,诸症自解。本方与三仁汤均用蔻仁,通草,滑石以清热祛湿,治疗湿温。但本方尚配黄苓,二苓,大腹皮,为清热化湿并施之剂,其清热作用强于三仁汤,适用于邪滞中焦,湿热并重,胶着不解者;三仁汤则用杏仁,苡仁,竹叶,半夏,厚朴,于化气利湿之中佐以清热,其祛湿作用优于本方,适用于湿温初起,湿重热清之证。
  来源:《温病条辨》卷二。
  
  猪苓清燥汤
  功效:清热燥湿,益气养阴。
  组成:黄连(去须) 酒黄柏 柴胡各0.3克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炙甘草 猪苓 神曲各0.6克 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0.9克 橘皮 白术 泽泻各1.5克 苍术3克 黄耆4.5克 五味子9枚
  用法:上药哎咀,如麻豆大。每服15克,用水375毫升,煎至150毫升,去滓,空腹时稍热服。
  来源:《脾胃论》卷下。
  
  利水益元散
  功效:主治湿热蛊证,二便不利,正气亏虚。
  组成:茯苓半两、白术半两、人参半两、猪苓半两、泽泻半两、滑石(水飞)6两、甘草3钱
  用法:上为末。每服3钱,食还,灯心汤调下。
  来源:《简明医彀》卷三。
  
  桑柏汤
  功效:滋补肝肾,健脾渗湿,养血活血。适用于乙肝HBsAg阳性。
  组成:桑椹子25克,桑寄生25克,山楂20克,丹参20克,女贞子10克,旱莲草10克,黄柏10克,茯苓10克,猪苓10克,泽泻10克,五味子10克,白矾1克。
  制法:水煎,渣再煎,两次药液合在一起约500毫升,分2次服,每天1剂。小儿量酌减。连服3个月,每1个月为1疗程。
  随症加减:如纳差,脾虚者,去白矾、黄柏,加黄芪20——30克,白术15克;肝区痛甚者加素馨花10克,郁金12克;谷丙酶偏高者加垂盆草、白花蛇舌草各20克;湿偏重者加茵陈、川木瓜各15克;伴有盗汗者加糯稻根30克;阴虚偏重者加黄精15克;血瘀偏重者加重丹参、山楂至30克。

展开全部内容

热门推荐

最近更新

中药药用价值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