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丹皮】丹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:丹皮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,活血散瘀,阴虚骨蒸潮热,血滞经闭,痛经,痈肿疮毒,丹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青蒿丹皮茶,大黄牡丹皮汤,牡丹皮汤,桂枝茯苓汤,丹皮黄芪汤,桂枝......
功效与作用
【丹皮】丹皮的功效与作用:
丹皮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,活血散瘀,阴虚骨蒸潮热,血滞经闭,痛经,痈肿疮毒,丹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青蒿丹皮茶,大黄牡丹皮汤,牡丹皮汤,桂枝茯苓汤,丹皮黄芪汤,桂枝丹皮地黄汤,桂枝茯苓丸方。
1、丹皮治伤寒热毒发疮如豌豆:丹皮、山栀子仁、黄芩(去黑心)、大黄(锉、炒)、木香、麻黄(去根、节)。上六味等分,锉如麻豆大。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牡丹汤)
2、丹皮治腕折瘀血:虻虫二十枚,牡丹一两。上二味治下筛,酒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》)
3、丹皮治妇人骨蒸,经脉不通,渐增瘦弱:丹皮一两半,桂(去粗皮)一两,木通(锉、炒)一两,芍药一两半,鳖甲(醋炙,去裙襕)二两,土瓜根一两半,桃仁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人,炒)。上七味粗捣筛。每五钱匕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去滓,分温二服,空心食后各一。(《圣济总录》牡丹汤)
4、丹皮治刀伤后内出血。用丹皮研细,水冲服少许。瘀血自尿中排出。
5、丹皮治胎前衄血:丹皮、黄芩、蒲黄、白芍、侧柏叶。共为细末,早米糊为丸。空心白汤下百丸。(《秘传内府经验女科》)
6、丹皮和血,生血,凉血。治血中伏火,除烦热。《本草纲目》
7、丹皮治肠胃积血、衄血、吐血,无汗骨蒸。《珍珠囊》
8、丹皮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之内蓄血者,及鼻衄、吐血不尽,内余瘀血,面黄,大便黑;消瘀血:犀角一两,生地黄八两,芍药三两,丹皮二两。上四味,细切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《千金方》犀角地黄汤)
9、丹皮治冷气,散诸痛,治女子经脉不通,血沥腰疼。《药性论》
10、丹皮除时气头痛,客热五劳,劳气头腰痛,风噤,癫疾。《名医别录》
11、丹皮治妇女恶血(血往上冲,脸红易怒)。用丹皮半两、干漆(烧至烟尽)半两,加水二杯,煎成一杯服下。
12、丹皮治下部生疮,已决洞者:牡丹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13、丹皮治下部生疮(已破口)。取牡丹末一匙煎服。一天三次。
14、丹皮入心,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,特桂枝气温,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,丹皮气寒,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。《本经疏证》
15、丹皮治金疮内漏,血不出:丹皮为散,水服三指撮,立尿出血。(《千金方)
16、丹皮主寒热,中风瘛疭、痉、惊痫邪气,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,安五脏,疗痈疮。《神农本草经》
17、丹皮除邪气,悦色,通关腠血脉,排脓,通月经,消扑损瘀血,续筋骨,除风痹,落胎下胞,产后一切冷热血气。《日华子本草》
18、丹皮泻伏火,养真血气,破结蓄。《医学入门》
19、丹皮治疝气(觉气胀不能动)。用丹皮、防风,等分为末,每服二钱,酒送下。
20、丹皮治妇人恶血攻聚上面,多怒:丹皮半两,干漆(烧烟尽)半两。水二钟,煎一钟服。(《诸证辨疑》)
21、丹皮破血,行(血)消症瘕之疾,除血分之热。《滇南本草》
22、丹皮手足少阴、厥阴四经血分伏火。盖伏火即阴火也,阴火即相火也,古方惟以此治相火,故仲景肾气丸用之。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,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。赤花者利,白花者补,人亦罕悟,宜分别之。《本草纲目》
23、丹皮味苦而微辛,其气寒而无毒,辛以散结聚,苦寒除血热,入血分,凉血热之要药也。寒热者,阴虚血热之候也。中风瘛疭、痉、惊痫,皆阴虚内热,营血不足之故。热去则血凉,凉则新血生、阴气复,阴气复则火不炎而无因热生风之证矣,故悉主之。痈疮者,热壅血瘀而成也。凉血行血,故疗痈疮。辛能散血,苦能泻热,故能除血分邪气,及症坚瘀血留舍肠胃。脏属阴而藏精,喜清而恶热,热除则五脏自安矣。《别录》并主时气头痛客热,五劳劳气,头腰痛者,泄热凉血之功也。甄权又主经脉不通,血沥腰痛,此皆血因热而枯之候也。血中伏火,非此不除,故治骨蒸无汗,及小儿天行痘疮,血热。东垣谓心虚肠胃积热,心火炽甚,心气不足者,以丹皮为君,亦此意也。《本草经疏》
24、丹皮治伤损瘀血。用丹皮二两、虻虫二十一个(熬过),同捣碎。每天早晨服一匙,温酒送下。
25、丹皮治肠痈,少腹肿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调,时时发热,自汗出,复恶寒,其脉迟紧者,脓未成,可下之,当有血,脉洪数者,脓已成,不可下也:大黄四两,牡丹一两,桃仁五十个,瓜子半升,芒硝三合。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硝,再煎沸,顿服之。有脓当下,如无脓当下血。(《金匮要略》大黄牡丹汤)
26、丹皮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,小便之后,初发甚痒,状如松子,-月赤肿如桃,迟治则破,而大小便皆从此出,先服国老汤不消者:丹皮、大黄、贝母、白芷、甘草、当归各五钱。共为细末,酒调服二钱,空心吃。(《本草汇言》将军散)
丹皮有清热;活血散瘀的功效,丹皮主温热病热入血分;发斑;吐衄;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;阴虚骨蒸潮热;血滞经闭;痛经;痈肿疮毒;跌扑伤痛;风湿热痹
食用方法
【丹皮】丹皮的食用方法:
丹皮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9g;或入丸、散。
丹皮用药禁忌:
1、血虚有寒,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丹皮。
2、自汗多者勿用丹皮,为能走泄津液也。痘疹初起勿用丹皮,为其性专散血,不无根脚散阔之虑。《本经逢原》
3、胃气虚寒,相火衰者,勿用丹皮。《得配本草》
青蒿丹皮茶
功效:清热凉血,主治血虚热型月经先期;症见月经提前7日以上,月经量多,色鲜红,口干,手足心发热,烦躁失眠,经期或有红色皮疹或皮下出血。
材料:青蒿、丹皮各6克,茶叶3克,冰糖15克。
做法:上药洗净,置茶杯中用开水浸泡15——20分钟,放入冰糖溶化,当茶饮,不拘时,适量频频服之。
大黄牡丹皮汤
功效:泻热破瘀、散结消肿。
主治:缩足肠痈(阑尾炎)专方
组成:大黄(18g) 牡丹皮(9g)桃仁(12g)冬瓜子(30g)芒硝(9g)
用法:前四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,去滓,加芒硝,再煎数沸。
临床应用:没有化脓,用上述五味药;化脓者,在此方之上加,薏苡仁、炮山甲、红藤和败酱草。
处方与加减:大黄6克,芒硝(冲)6克,丹皮9克,桃仁9克,冬瓜仁3克。
功效与用法:水煎服。主治增生性结肠炎。症见腹痛、腹泻,大便日数次,伴里急后重。方中大黄泻肠中淤结之毒;芒硝软坚散结,助大黄促其速下;桃仁、丹皮凉血,散血,破血祛淤;冬瓜仁清肠中湿热,消痈排脓。共达清热凉血,祛淤散结之效。
来源:《金匮要略》
牡丹皮汤1
功效:主治湿热内蕴,移于下焦,小溲混浊作痛。
组成:丹皮6克 赤芍3克 木通3克 萆薢6克 花粉6克 瞿麦6克 泽泻4.5克 车前6克 甘草1.2克
用法:用苡仁60克,煎汤代水,再入上药煎服。
来源:《医醇剩义》卷一。
牡丹皮汤2
功效:主治妇人血伤不止,兼五色带下。
组成:牡丹皮3两,干地黄3两,斛脉3两,禹余粮2两,艾叶2两,龙骨2两,柏叶2两,厚朴2两,白芷2两,伏龙肝2两,青竹茹2两,芎?2两,地榆2两,阿胶1两,芍药4两。
各家论述:《千金方衍义》:崩中去血过甚,非敛散交参,温凉兼济,无以克建其功。敛用龙骨、禹余粮、地榆;散用牡丹、白芷、厚朴、斛脉;温用胶、艾、芎?、伏龙;凉用地、芍、竹茹、柏叶;敛散温凉之义备矣。
用法用量:上(口父)咀,以水1斗5升,煮取5升,分5服,相去如人行10里久再服。
来源:《千金》卷四。
桂枝茯苓汤
功效:主治妇人宿有症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者,为症痼害。妊娠六月动者,前三月经水利时,胎也。下血者,后断三月杯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症不去故也,当下其症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组成:桂枝(三钱)、茯苓(三钱)、甘草(二钱)、丹皮(三钱)、芍药(三钱)、桃仁(三钱)
来源:《金匮》卷下。
桂枝茯苓丸方
功效:下其症。化瘀生新,调和气血。治妊娠下血,症块连胎者。 活血,化瘀,消症。用于妇人宿有症块,或血瘀经闭,行经腹痛,产后恶露不尽。
配方:桂枝 茯苓 牡丹(去心) 桃仁(去皮尖,熬) 芍药各等分
制法:上五味,末之,炼蜜和丸,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。不知,加至三丸。
用法:轻者作丸,缓以消之。
丹皮黄芪汤
功效:治皮肉壅肿,痈疽已成者。
组成:桂枝(三钱)、桃仁(三钱)、甘草(二钱)、桔梗(三钱)、丹皮(三钱)、生姜(三钱)、元参(三钱)、黄芪(三钱,生)
煎服:煎大半杯,热服。
加减:热盛,重用黄芪、天冬、地黄。
出处:四圣心源卷九
桂枝丹皮地黄汤
功效:主治脾虚肝燥,木郁克土,腹痛食减,渴欲饮水者。
处方:桂枝3钱,芍药3钱,甘草2钱,丹皮3钱,地黄3钱,当归3钱。
用法:水煎大半杯,温服。
加减:气虚,加人参;水寒土湿,加干姜、茯苓。
摘录:《四圣心源》卷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