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了解客家文化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个问题的朋友相信对:客家文化有哪些传统节日、客家文化有什么传统节日、客家有哪些传统节日、客家文化传统节日有哪些、梅州客家文化节日有哪些、客家人都有哪些传统节日、客家节日传统游戏有哪些、与客家文化相关的节日多吗、客家传统节日是哪个、客家传统节日有什么?这些问题也很有疑惑,我们先来解答客家文化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个问题。
1.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有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六月六、中元节、中秋节、冬至、送灶王爷等。
2.春节是个大节日,年货丰富,多为腊肉、油炸(如炒桩、炒腐竹丸子等。)和蒸年糕(如烤年糕、红糯米糕,客家话俗称红糯米糕等。).
3.正月初一不能杀生,要点灯说吉祥话。一般要在家里吃;二方可以尽情喝酒,也是春节回娘家的日子。春节最重要的娱乐是舞狮。在清明节,客家人喜欢包饺子,再次大吃一顿。
4、“二月炉”,煮糯米饭,杀鸡祭灶王,以求丰收,一年顺利。三月的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扫墓节日。煮甜糯米,备酒备菜,游祖坟,客家人随便加菜也是节日。端午节,饺子。6月6日,准备酒菜。
客家人的传统节日的习俗
唐宋时期,大部分客家人来自中原。因此,客家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往往带有明显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特征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,客家人融合、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,同时他们的习俗也被吸收、融入到自己的习俗中。再加上客家人口众多,居住区域广阔,形成了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。因此,客家传统节日习俗在历次的传承与变异中显得格外丰富多彩,包罗万象。
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分支,其凝聚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客家习俗的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无疑是客家风俗文化的重要特征。尽管客家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多彩,千变万化,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,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或相同的。比如端午节吃粽子,中秋节吃月饼,元宵节吃汤圆。无论哪个省份或地区,mainland China、港澳台,甚至海外的客家人,被西方民族包围的客家人的后代都是相似的。
这里介绍永定土楼客家人的传统节日习俗。
1.春节:过年是“百节之首”。和中原大部分汉族地方一样,客家人把过年视为一年中最隆重欢乐的节日。人们很早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。9、10月烤红薯片、年糕片,用于过年煎、炸。就连第一年买的小猪和小鸡,都是为下一个新年准备的。当“冬至”到来时,我们开始蒸酒。近30年前,家家户户都会蒸糖饼、煮饭、杀猪、做豆腐、宰杀鸡鸭等。欢欢喜喜迎接新年。春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从除夕到大年三十为准备阶段;从年初一到年初五是过年;从六月初到元宵节,是一个娱乐的时期。主要活动如下:
12月23日拜厨。23号晚上以后,你要把厨房的炉子打扫干净,把厨房的旧炉子拿下来烧了。30号早上,你要贴出新的形象。你应该设置酒,肉,糖果,甘蔗,大米坚果等。灶前烧香,点蜡烛,放纸炮。
农历12月25日,我们将加紧准备春节,每个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。进入年限后,要教会孩子不要互相责骂,说不吉利的话。在进入新年前后,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好的日子来除尘和打扫房子。打扫厨房的桌子和长凳,洗床上用品和蚊帐,打扫新年。平日里被束之高阁的锣鼓也被拿出来放在土楼大厅里。孩子们可以敲锣打鼓,过年的气氛渐渐渲染出来。
大年三十,也就是大年三十,是过年最温暖最欢乐的一天。这天早上,家家都要拜菩萨,拜上帝。除夕夜,各土楼的厅堂里要挂祖先的画像,大门口要贴大红的春联。畜棚门上、畜棚前、家具床前、水缸旁都要贴红纸条,称为“收年”或“涂红”。所有的孩子都要洗澡,穿上新衣服,干净的过新年。有的顽童不愿意洗澡,大人就哄成“不洗澡,明天就变成牛了”,孩子也就半信半疑地全部屈服了。各厅也要摆设桌子,摆好香案,摆好鸡、鱼、肉、水果等。并祭拜祖先。
除夕夜,我们吃团圆饭,菜很丰富。桌上多放筷子,表示祖先回来过年。开饭前,要先把酒给祖宗筛一下,洒在地上,然后开始吃。席间,老人和小孩吃鸡腿,以示对老人和哟的尊重
打开大门。正月初一在《通书》指定的吉祥时辰开门。顿时,鞭炮声此起彼伏,响彻云霄,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。
农历正月初一吃素(斋戒)。晚饭后,人们用吉祥的话互相问候。孩子们穿着新衣服,玩得不亦乐乎,有的还争着给长辈拜年:“我公公和叔叔家发财了,我给丫(我)。”家庭主妇在同一栋楼里给孩子们分发橘子或植物。
正月初二,走亲戚拜年。尤其是新婚的女婿(旧社会岳家会贴书邀请)会去娘家拜年。一般小两口一起去,还有一个女婿一个人去;有的当天回来,有的待五六天。去的时候要带小母鸡,米果仁,糖果,香烛,鞭炮等。然后你要在岳家的祖先面前烧香,点蜡烛,放鞭炮。中午家里人请客,你女婿喝醉了,不醉也不热情。
大年初三,客家人称为“穷日”,一般不走亲访友。这一天,你不能杀鸡。鸡要在阴历二月初二杀,或者留着过年。第三天晚上,我不“关灯”。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,要在黑暗中为难老鼠,所以晚上听到老鼠唧唧喳喳的叫声比较多。
农历正月初五,也叫“开小正”。大厅里的先人遗像要放好,纸帘要拆下来烧掉,外出办事的可以出发了。在这个夜晚,你应该点亮灯来“庆祝新年”。
春节至元宵节期间,客家地区(各地)还有以下娱乐活动:
一般在大年初一,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团队,给各家各户送春牛的图片。他们有的会吹唢呐,有的会打铃鼓,有的会敲钹,在各家各户吹,还会给各家各户贴上“恭喜发财”的红贴纸。主人会给红包。
一根根稻草,装满了香,被孩子们带到每个厨房,与猪舍里的牛棚一起跳舞,祝贺这个家庭六畜平安繁荣。每个家庭都要给红包,孩子们要玩得开心,主人要祈求好运。
蝙蝠灯也是孩子们挨家挨户跳的。“火龙进屋问你要蜡烛”“恭喜自己发财,外地买房”。蝙蝠灯不收红包,只收蜡烛。
船的灯像船,在陆地上表演唱歌。
。春节前排练,锣鼓队,奏十番配合。到村以后,吃罢点心,在开阔场地表演,由船夫、艘婆唱“十月怀胎”、“十二月古人”、“瓜子仁”、“一枝花”等曲调,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。晚上要在祠堂“开天官”,唱“天官赐福”等,最后喝酒吃饭。狮灯 有傩人出场,一个狮头,一个狮尾,一个孙猴子,一个沙和尚,还有锣鼓队。狮、猴、沙和尚演唱完后,要进行武术表演,打拳、舞刀、耍棍、跳桌。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。
2.立春:即交春。此时民间一般备香案,烧香照烛,放鞭炮、高升炮,贴上"迎春接福","春临福至"等红笺,名为“接春”。
3.元宵节: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。又叫“开大正”、“上元节”,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,喝酒过年。要闹元宵,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。这天晚上也要点灯“照岁”。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,各地游乐活动不断,以游龙灯、舞狮为多,有的从正月初一、二起开始活动。龙灯和狮队来到前,会预先发贴,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、吃点心。龙灯、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,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。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,各路龙灯、船灯、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,叫做“开墟”。这一天“闹”完之后,原放在祖堂的锣鼓也存放起来,标志过年的各项活动正式结束,大家开始要把精力放在学习、生产、工作上去了。
元宵节吃元宵,玩灯,赏灯,猜灯谜。客家民间城市乡村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,十分美丽。有些地方风俗元宵节前,做母亲的还要送莲花灯给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儿,灯谐“丁”音,取“送丁,添丁”之意。各地元宵节大同小异。
4.惊蛰:客家民间有两种习俗与卫生有关。一是炒豆子,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,二是在橱脚桌脚,柱脚,墙脚等处撒一些石灰。两者都是为了灭虫。估计,客家人多生活在山区潮湿的环境,虫害多。
5. 春分 二月春分,开始扫墓祭祖,也叫“春祭”。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,杀猪、宰羊,请鼓手吹奏,由礼生念祭文,带引行三献礼。春分扫墓开始时,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,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,规模很大,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。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,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,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。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,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,最迟立夏要扫完。各地有一种说法,谓立夏后墓门就关闭,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。
春社,秋社:客家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,五谷神风俗。往往迎神,“撑社”打醮,祈求年成丰盛。
6.清明: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,清明达到高潮,延续到谷雨前后,约一个月左右。先醮众墓后醮家墓。 三月清明,祭拜祖先。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,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。清明节这一天,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。立夏过后再扫墓则称“祭野鬼”。
7.端午: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。节日前几日,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,亲友互赠。家家户户买肉、杀鸭、包粽子、做米果过节。端午是个大节,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,雄黄酒,龙舟赛,用“药把水”洗浴,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。
8.入伏:客家地区许多人家熬“仙人冻”吃。
9.食新:即尝新米。一般是在小暑过后,逢第一个卯日食新。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。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,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。供品有苦瓜,丝瓜,茄子等。俗谓苦瓜保佑大家,丝家保佑全家老少,茄保佑老婆。
10.七月七:客家有关于“七夕乞巧”和“牛郎织女”的传说,但与此有关的习俗较少。民间有在屋外夜里坐观天象的活动。一些妇女有“姐妹会”。民间有聚餐请先生的习俗。
11.中元节:也即鬼节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。俗称“七月节”或“七月半”,十三十四吃荤,十五吃素。有蒸糕点“结缘”,“接太公太婆”,“烧包”,“烧夜香”等旧俗。有的地方原有上刀梯的风俗。中元节迷信色彩较浓,今旧俗逐渐淡薄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“鬼节”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,谓“七月十四人过节,七月十五鬼过节”。个别地方,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。
12.中秋:客家民间通称八月半。吃月饼,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。中秋之夜,民间尚有几种与月有关的习俗,近似巫术,如“伏花,啄月姑,跳担杆,旋水碗”等。吃月饼,赏月,庆团圆。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,买猪肉、宰鸡鸭、做米果过节。中秋晚上,家人团聚过节,饭后吃月饼赏月。
13.重阳节:客家人叫“九月节”。有的山村又叫“兜尾节”,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。乡间一般炸各种糕点,杀鸡鸭,城市则较简单加加餐。登高,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,也叫重九节,俗称“九月节”,是年尾大节,有“过了重阳无大节”之说,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。这一天,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,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,谓可避邪、避瘟疫。很多老人都说,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,代代相传至今。这一天,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。
14.十月半:十月十五下元节,又叫完冬节。农村常做糍粑,米果,芋子包,豆腐之类食品,谓“做完冬”。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。
15、冬至:在农历十一月,也叫“过冬年”。过冬至要吃猪肉、牛肉,做米果、煮汤丸,有钱人要吃鹿茸、人参补冬。
16.小年夜: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,有“送灶君爷上天”之说。常用糖瓜祭灶,为求“把灶王爷的嘴抹甜了,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”。
郑重声明:本站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